
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》,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。與“十四五”規劃一脈相承,全會繼續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“十五五”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,并要求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”。
抓好貫徹落實,是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落腳點。10月24日,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,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,強調要立足省情實際,“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,聚焦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讓新質生產力真正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動能?!?/p>
翻看前三季度中國經濟成績單,新動能穩步成長,高質量發展態勢鮮明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.6%,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.7%——兩個接近兩位數的增長數據,彰顯了中國經濟向“新”力。在這一向好態勢中,江蘇作為經濟大省,在數據要素開發利用與產業創新等方面的實踐,為觀察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窗口。
數據驅動,激發產業變革新動能。在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關鍵引擎的今天,區域創新活力是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窗口。江蘇14個項目入圍2025年“數據要素×”大賽全國總決賽,覆蓋工業制造、交通運輸、醫療健康等12個賽道,不僅展現了其在數據要素開發與應用領域的深厚積累,更印證了數字化轉型已從“可選項”變為“必答題”。在產業升級的關鍵窗口期,誰能率先釋放數據要素價值,誰就能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。在此背景下,推動開源成為江蘇打造“數實融合強省”的戰略先手。全國首個省級開源社區在蘇州落地,其意義深遠。展望未來,江蘇提出構建“政府引導、市場主導、多元參與”的開源發展格局,這一路徑清晰標明:政府的角色正從“管理者”轉向“生態構建者”,既強化政策支持,又充分尊重市場規律,旨在激發多元主體的創新活力。這種開放協作的模式,深度契合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。
創新引領,構筑發展動能新優勢。2025年,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首次躋身全球前十,24個創新集群成為全球百強,入圍數量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。從人工智能大模型到機器人馬拉松,從航空航天到無人駕駛,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,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從“實驗室”走到“生產線”。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,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”。在江蘇,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,通過“制度創新+產業培育+基礎設施+場景賦能”四維協同,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實踐路徑,賦能傳統產業升級、新興產業培育。真正的創新驅動離不開完整生態的支撐,面向未來,江蘇將持續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動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發展動能,為全國落實創新驅動戰略貢獻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實踐樣本。
綠色轉型,塑造可持續發展新范式。“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,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。”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綠色與發展的內在聯系。在江蘇的實踐中,綠色轉型不是增長的代價,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,正在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。江蘇大生集團的“碳中和”智慧紡紗工廠,便是傳統產業綠色涅槃的生動例證。這家百年企業通過數字化與綠色低碳技術深度融合,打造出“智能+綠色”相融的新形態,實現萬錠用工降至8人以內、能效提升30%、碳排放趨近于零。綠色轉型本質上是一場發展范式的深刻變革,要求將生態優先、節約集約、綠色低碳理念融入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全過程,實踐表明,綠色轉型與效率提升能夠同頻共振,傳統產業通過技術賦能,完全能夠走出一條智能、綠色、高效的新型發展道路。
江蘇大地上的創新實踐,是全國澎湃大潮中的一朵浪花。朵朵浪花匯聚成奔涌的江河,助推中國這艘巨輪劈波斬浪,駛向深海。